毛發驗毒是檢驗癮君子的有效手段,它能挖掘出吸毒者的用藥程度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人體注射或吸食毒品后,除了由尿液外,其他如汗液、糞便、淚液、毛發、指甲等或多或少都會含有曾使用過的藥物或該藥物的代謝物,因此都可以作為毒品檢測的證據。其中毛發只要不剪掉,可完整呈現受檢者在過去幾個月內吸食毒品的歷程,被視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雖然染發會使檢測結果打折扣,但有沒有吸毒仍可被檢測出,而且不限頭發,任何毛發都可檢測,只是頭發是最方便取得的檢體,甚至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取得,而不被受檢者發現。
中山醫藥大學毒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張耀仁指出,以毛發檢驗吸食毒品與否的原理,是因毛發在成長的過程中,毛囊細胞會把周圍微血管與皮脂腺中的養分當作原料編織在新的毛發上,因此血液與皮脂腺中的藥物及其代謝物也一起留在毛發中。張耀仁說,中山附醫將毛發剝皮,建立新的毛發檢驗方法,一次可檢驗包括嗎啡、可待因、6-MAM、海洛因、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K他命等十多種毒品。
使用毛發驗毒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吸食同樣分量的毒品,黑色發的毒品被檢驗出的含量會高于棕色頭發,棕色頭發又高于白色頭發,因此在國外利用毛發檢測毒品,會被人抗議種族歧視,但在國內大家都是黑頭發,并沒有這種顧慮。
國外流行煙吸類毒品,如古柯堿,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如二手煙的情況,讓沒吸的人頭發上也沾了毒品,以致出現假陽性的檢測結果,不過,在我國敢公然在公共場所使用煙吸類毒品的民眾極少,沒有國外這種困擾。
中山附醫藥物檢測中心主任林克亮指出,毛發檢驗還有一項最大的好處是,檢驗保存容易,無需冰存,不怕被污染,若搭配尿液檢驗,可彌補目前的毒品檢驗盲點,并對時下流行的“俱樂部藥物”(Club drugs)可以產生及時的嚇阻作用,是準確有效的檢驗方式。
在2007年5月的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受獎集體表彰大會上,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法醫檢驗鑒定中心主任張大明作為刑事技術人員受到表彰。作為一名高科技神探,張大明破獲過大大小小無數宗奇案懸案;作為一名“毒化專家”,他開創了我國毒化檢驗領域的多個第一。
體內沒有代謝物、尿樣和血樣中找不到任何毒品成分……一些看起來已經成為懸案或者將成為懸案的毒物、毒品案件,張大明運用高科技手段找到了無法推翻的鐵證。據張大明回憶:“曾經辦過一起案子,一個吸毒嫌疑人被抓后,拒不承認自己吸毒。”張大明和同事對吸毒嫌疑人做了常規尿樣和血樣檢查,但沒有發現任何吸毒的蛛絲馬跡。隨后,張大明想到了用頭發檢驗。